近日,中国船舶设计大师、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第七〇八研究所首席专家吴刚介绍:我国首艘重型破冰船的研究设计工作正由七〇八所牵头稳步推进,一旦投入使用,该船能在北极和南极执行长期任务,可以抵达以前去不了的地方。我国正全面加强极地科考、航运、保障和治理能力建设,未来将聚焦破冰船的“轻—中—重”体系化发展。
据介绍,与现有型号相比,重型破冰船的破冰和抵御极寒的能力将更强,它可破厚度2米以上的冰;该船还将是高度智能的、对环境友好的,将使用绿色燃料,在极地作业期间不会留下污染物;该重型破冰船包括发动机在内的主要部件,将由我国企业制造。
25年,轻型——>中型
国际海事组织(imo)把破冰船的破冰能力分成7档,从pc1到pc7。整体来看:pc1、pc2是重型级别,破冰的厚度在2米以上;pc3、pc4、pc5是中型级别,破冰厚度一般为1~1.5米;pc6、pc7属于轻型级别,破冰厚度在1米以下。
到目前为止,我国真正具备极地综合科考能力的破冰船有3艘,分别是“雪龙”号、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“雪龙2”号、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破冰调查船“极地”号。其中 “雪龙”号和“极地”号属于轻型破冰船,“雪龙2”号的破冰能力是pc3,是中型里的最高等级。
“从1994年到2019年,我们用了25年,才实现1米到1.5米破冰能力的飞跃。”吴刚所说的这0.5米的差距,其实就是“雪龙”号(pc6)和“雪龙2”号(pc3)之间的“功力”差距。
“不能小看这0.5米,到了一定的量,对于破冰能力的要求就是一个‘质’的跨越。在南纬75度以南、零下20多摄氏度的冰天雪地里,面对冰冻的极地海面,只有依靠破冰船强劲的动力和坚硬的船体才能把科考人员、装备运达指定位置。”
“拿下”金字塔尖要多久?
吴刚回应说,从pc6发展到pc3,用了25年;从pc3到pc2、pc1,相信这个时间会缩短,但依旧是一项久久为功的工程。
据悉,强大的破冰能力要求船舶外壳能够持续碾压坚硬的冰面,这就既要有坚固的结构、高强度耐腐蚀的外壳,又要有强劲的动力和可靠的推进器。“我们需要解决包括动力、推进器、防寒、高强钢、外涂层、绿色环保、智能航行等诸多技术问题,还需要配备高精度导航系统,加强装备的效能以及开展极区态势感知和观测网一体化建设的工作。”吴刚说。
声明: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